Ioniq 5
0
c.c.
運動休旅車
3
車型
159.9 - 207.9萬
查看所有照片
40,347
2024
1月
12
臺灣電動車市場在 2022 年迎來了驚人的突破性成長,16,120 輛的掛牌數不但較 2021 年有著超過 1 倍以上的成長幅度,相較 2020 年更達到了 2.5 倍,2023 年的新車掛牌更持續增長,首度突破 2 萬輛的水準。而在國內的電動車市場中,基礎上仍以純電休旅為主流,就 2022 年度的銷售排行看來,就有著多達 6 款休旅車型上榜。
車款 | BMW iX1 | Ford Mustang Mach-E | Hyundai Ioniq 5 | Kia EV6 | Tesla Model Y | Volvo C40 Recharge |
價格帶 (萬) | 228 | 189.9 ~249.9 | 187.9 ~207.9 | 166.9 ~273.9 | 179.99 ~238.79 | 201 ~232 |
車長 (mm) | 4,500 | 4,728 4,743 | 4,635 | 4,680 4,695 | 4,751 | 4,440 |
車寬 (mm) | 1,845 | 1,881 | 1,980 | 1,880 1,890 | 1,921 | 1,873 |
車高 (mm) | 1,616 | 1,624 1,613 | 1,605 | 1550 1545 | 1,624 | 1,596 |
軸距 (mm) | 2,692 | 2,984 | 3,000 | 2,900 | 2,890 | 2,702 |
前行李廂 容積(L) | 無 | 100 | 57 (RWD) 24 (AWD) | 51(RWD) 20(AWD) | 117 | 31 |
後行李廂 容積(L) | 490~1495 | 519~1420 | 527~1,587 | 520~1,300 | 854 | 404~1196 |
懸吊系統 (前/後) | 麥佛遜/ 多連桿 | 麥佛遜/ 多連桿 | 麥佛遜/ 5 連桿 | 麥佛遜/ 5 連桿 | 雙A臂/ 多連桿 | 麥佛遜/ 多連桿 |
充電規格 AC | SAE J1772 | Type2 | SAE J1772 | SAE J1772 | Type2 | SAE J1772 |
充電規格 DC | CCS1 | CCS2 | CCS1 | CCS1 | CCS2 | CCS1 |
車型名稱1 | xDrive30 xLine | Select | EV600 | Light 標準版 | Model Y | Plus Single motor |
動力單元1 | 前後 雙勵磁 同步馬達 | 後置 單永磁 同步馬達 | 後置 單永磁 同步馬達 | 後置 單永磁 同步馬達 | 後置 單永磁 同步馬達 | 後置 單永磁 同步馬達 |
驅動方式 | 四驅 | 後驅 | 後驅 | 後驅 | 後驅 | 後驅 |
最大馬力 (匹) | 313 | 288 | 226 | 170 | 256 (能源局) | 238 |
最大扭力 (公斤米) | 50.4 | 43.8 | 35.6 | 35.7 | 未提供 | 42.8 |
鋰電池容量 | 66.5kWh | 72kWh | 77.4kWh | 58kWh | 未提供 | 69kWh |
續航里程 (公里) | 455 (WLTC) | 471 (NEDC) | 612 (NEDC) | 438 (NEDC) | 438 (WLTP) | 602 (NEDC) |
DC 最高 快充功率 | 130kW | 150kW | 240kW | 180kW | 170kW | 150kW |
10%~80% 快充時間 | 29分鐘 | 33分鐘 | 18分鐘 | 18分鐘 | 30分鐘 | 30分鐘 |
0~100 公里 加速時間 | 5.6 秒 | 6.3 秒 | 7.3 秒 | 8.5 秒 | 6.9 秒 | 7.3 秒 |
車重(公斤) | 2,010 | 2,106 | 1,982 | 1,857 | 1,917 | 1,998 |
車型名稱2 | Premium | EV600 Performance | Air 增程版 /GT-Line 增程版 | Long Range | Ultimate Twin Motor | |
動力單元2 | 前後 雙永磁 同步馬達 | 前後 雙永磁 同步馬達 | 後置 單永磁 同步馬達 | 前感應式 非同步馬達 後永磁式 同步馬達 | 前感應式 非同步馬達 後永磁式 同步馬達 | |
驅動方式 | 四驅 | 四驅 | 後驅 | 四驅 | 四驅 | |
最大馬力 (匹) | 368 | 321 | 229 | 371 (能源局) | 408 | |
最大扭力 (公斤米) | 59.1 | 61.7 | 35.7. | 未提供 | 68.3 | |
鋰電池容量 | 91kwh | 77.4kWh | 77.4kwh | 未提供 | 82kwh | |
續航里程 (公里) | 539 (NEDC) | 565 (NEDC) | 560 (NEDC) | 542 (WLTP) | 669 (NEDC) | |
DC 最高 快充功率 | 150kW | 240kW | 240kW | 250kW | 200kW | |
10%~80% 快充時間 | 45分鐘 | 18分鐘 | 18分鐘 | 30分鐘 | 28分鐘 | |
0~100 公里 加速時間 | 5.1秒 | 5.1秒 | 7.3秒 | 5秒 | 4.7秒 | |
車重(公斤) | 2,185 | 2,126 | 1,959 | 1,979 | 2,136 | |
車型名稱3 | GT | GT-line e-AWD 增程版 | Performance | |||
動力單元3 | 前後 雙永磁 同步馬達 | 前後 雙永磁 同步馬達 | 前感應式 非同步馬達 後永磁式 同步馬達 | |||
驅動方式 | 四驅 | 四驅 | 四驅 | |||
最大馬力 (匹) | 592 | 325 | 437 (能源局) | |||
最大扭力 (公斤米) | 87.7 | 61.7 | 未提供 | |||
鋰電池容量 | 91kwh | 77.4kWh | 未提供 | |||
續航里程 (公里) | 486 (NEDC) | 496 (NEDC) | 514 (WLTP) | |||
DC 最高 快充功率 | 150kW | 240kW | 250kW | |||
10%~80% 快充時間 | 45分鐘 | 18分鐘 | 30分鐘 | |||
0~100 公里 加速時間 | 3.8秒 | 5.2秒 | 3.7秒 | |||
車重(公斤) | 2,278 | 2,107 | 1,997 | |||
車型名稱4 | GT | |||||
動力單元4 | 前後 雙永磁 同步馬達 | |||||
驅動方式 | 四驅 | |||||
最大馬力 (匹) | 585 | |||||
最大扭力 (公斤米) | 75.5 | |||||
鋰電池容量 | 77.4kWh | |||||
續航里程 (公里) | 測試中 | |||||
DC 最高 快充功率 | 240kW | |||||
10%~80% 快充時間 | 18分鐘 | |||||
0~100 公里 加速時間 | 3.5秒 | |||||
車重(公斤) | 2,175 |
有鑑於此,U-CAR 編輯部也特別規劃了國內 250 萬級距內的主流純電休旅車款,進行新車集體評比,評比車型包含了甫於 2023 年在國內發表的 BMW iX1 及 Ford Mustang Mach-E 車系,以及在 2023 年底進行年式更新的 Kia EV6 車系以及 Volvo C40 Recharge 車系,另外名列 2022 年度純電車款銷售前 10 名排行榜的 Hyundai Ioniq 5 車系,以及純電銷售冠軍的 Tesla Model Y 車系,也同樣入列。
此回集體評比的車型中,國內市占率最高的當屬於 Tesla Model Y 車系,2022 年底一上市便拿下臺灣總市場的單月車系銷售冠軍,在 2023 年度更是國內單月豪華休旅排行榜前 10 名的常客,銷售表現即使與傳統燃油車型相比亦不顯遜色,首波導入 Long Range 與 Performance 車型,接續在 2023 年 11 月新增入門後驅小電池版本車型,亦降低了車系的入手門檻,新車則在 2023 年 12 月開始交車,此回參與集評的則為頂規 Performance 車型。
可視為 BMW 新世代純電休旅產品代表的 iX1 車系,則是 BMW 在第 3 代 X1 車系首度帶來的純電產品,新車於 2023 年 2 月正式引進臺灣市場,國內僅導入 xDrive30 xLine 單一動力車型配置,搭載雙勵磁馬達四驅配置,並採總容量 66.5kWh 鋰電池模組,2023 年 9 月 BMW 總代理汎德則針對 iX1 車系進行價格上的調漲,同時在新車配備上亦有所更動。
由福特六和在 2023 年 10 月首度引進的 Ford Mustang Mach-E 車系,則是一款相當特殊的純電休旅車型,因為其導入了品牌經典跑車 Mustang 設計元素,再融合休旅身形及純電動力配置,國內導入 Select、Premium 以及 GT 共 3 車型編成,依車型搭載 72kWh 及 91kWh 容量電池,並提供後驅及四輪驅動設定 ,此回參與集評車款則為中階 Premium 等級車型,採 91kWh 電池搭配後驅配置。
而在 2023 年 9 月迎來新年式的 Volvo C40 Recharge 車系,首度新增採用 69kWh 電池組的 Plus Single motor 入門單馬達後驅車型,此回參與集體評比的則為頂規 Ultimate Twin motor 車型,相較於舊年式除了價格上的變動外,電池容量亦由 78kWh 提升至 82kWh,快充最大功率由 150kW 提升至 200kW,10% 至 80% 快充時間也由 37 分鐘縮短 28 分鐘,且透過後軸第二代永磁同步馬達的配置下,綜效扭力輸出提升為 68.3 公斤米,動力輸出則維持以往未有變動。
於 2022 年 4 月正式引進國內販售的 Kia EV6 車系,首波引進包含 Light 標準版、Air 標準版、Air 增程版及 GT-line e-AWD 增程版總計 4 種車型選擇,接續在 2023 年 11 月 6 日,於國內正式發表 EV6 車系的頂級性能車款 EV6 GT,同時 2024 年式 Kia EV6 車系亦同步發表,取消原有 Air 標準版車型,新增 GT-Line 增程版車型,此外新年式 EV6 車系在儀表及中控螢幕亦改為中文介面,藉此提升操作辨識的便利性。此回參與集體評比的則為 2023 年式 Kia EV6 GT-Line e-AWD 增程版車型,所以在內裝設定上仍維持既有的英文介面設定。
而與 Kia EV6 有著共同開發基礎的 Hyundai Ioniq 5 車系,在國內上市時間同為 2022 年 4 月,首波則引進 EV400、EV500 以及 EV500 Performance 車型,接續 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在 2022 年第三季發表了 EV600 以及採四驅設定的 EV600 Performance 車型,取代了原有的 EV500 以及 EV500 Performance 車型,主要差異之處則在於換上了總容量 77.4kWh 的鋰電池組, EV400 車型仍維持既有的 58kWh 鋰電池組,但 EV600 及 EV600 Performance 車型則是在 2023 年才開始正式交車。此外 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亦透過 2024 年式車型的推出,將車內儀表及中控螢幕全數更換成中文介面設定,同時也取消 EV400 的入門車型設定。
就車系售價及編成看來,此回參與集體評比的車款僅有 BMW iX1 採單一動力車型設定,Hyundai Ioniq 5 及 Volvo C40 Recharge 則提供雙車型動力選擇,Ford Mustang Mach-E 及 Tesla Model Y 則擁有 3 車型配置,Kia EV6 具備多達 5 車型設定,入門 166.9 萬元起的售價亦為此回集評中最低者,售價最高車型亦為 Kia EV6 GT 車款,在車型選擇上最為多元化。
而就各車款的配備設定差異上看來,除了 Kia EV6 車系在入門與中階以上車型有著較明顯的配備差異性外,其餘品牌在入門車款即已提供相當完整的車室豪華配備設定,Ford Mustang Mach-E、Tesla Model Y 更將方向盤電熱列為車系標配,Kia EV6 車系則是在中階以上車型可得見,Hyundai Ioniq 5 則是將前雙座電熱通風列為標配,Tesla Model Y 則擁有前後座電熱功能,而包含 Ford Mustang Mach-E、Hyundai Ioniq 5、Tesla Model Y 以及 Kia EV6 車系的頂規車型,主要皆為性能及底盤部分的提升,在舒適性配備部分則未有明顯的差異性。
就主被動安全配備設定看來,也可發現各品牌在入門車型上,即已幾乎將所有主被動配備完整羅列,其中又以 Mustang Mach-E 車系的 10 具輔助氣囊設定最為突出,而包含全速域 ACC、車道維持輔助、前方及後方撞擊預警、煞停輔助等等,都已成為各車型的標準配備,而在 Hyundai Ioniq 5 及 Kia EV6 車系更具備了 SEA 下車防撞輔助機能。
其中僅有 Ford Mustang Mach-E 以及 Kia EV6 車系,依車型等級在安全輔助配備上仍略有差異性,Ford Mustang Mach-E 車系主要在於防眩光遠光燈配備的是否搭載,而 Kia EV6 車系則是在中階以上車型才配置前後雷達、盲區顯影以及環景輔助等機能,遠光燈智慧遮蔽則是在 GT-Line 增程版以上車型才列為標準配備。